集团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课程思政 制度文件 正文

766全讯白菜网“课程思政”长效运行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

作者:时间:2021-11-18点击数: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重点应从价值引领、理论建设、机制创新、协同育人等方面推进。从教学管理、运行及评价等方面统筹教学资源,建立常态化的、行之有效的机制,真正构建“大思政”的新格局。

(一)党委领导、各部门协同配合统筹教学资源

由党委牵头,各教研室相互协作,组织实施一体化管理,统筹教学资源和推进教学改革。在教学管理方面,制定专业课“课程思政”培养方案、选定教材内容、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内容融人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是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目标,立足专业教学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关注社会问题,系统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并体现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课程教学组织实施环节、质量评价体系,应注重将各类课程教学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重要指标,监测教学过程管理,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制度建设将各类课程均具有“育德”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二)提升专业教师价值观渗透意识和渗透能力

学院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立足实际,发挥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发挥专业教师的积极性。“课程思政”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琢磨如何在专业课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价值观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渗透方法。在专业课程内容中,找准选题,选题既要符合专业课程内容,又要紧扣时代发展。专业课程教师可以通过专题教学,注重创新,整合课堂教学、现场答疑、在线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要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需求和专业心理特征,提升专业传授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精心内容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榜样力量和人格魅力育人的角度来看,专业教师还应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除了课堂中要增强对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与个体思想价值观形成的一致性把握能力,更注重言传身教,修身立德。

(三)完善评价标准,建立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需形成专业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科学评价体系,将专业课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结合,将学生平时的实践活动纳入成绩中,重点考察学生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特点和师资现状等条件和基础选择试点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进行经验总结选择相关课程和教师推广交流。具体而言,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在建设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遴选立项时要设立“育德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中,应体现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究,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能力培养方面,高校应通过制度性要求,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对课程思政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引导专业教师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关注社会热点,了解新兴国内外社会思潮,确保专业教师自己行走在思政教育的前沿。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展开“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和学术研究。将教师参与学生实践课题的指导、带领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和社会调查等活动纳入教学评价考核体系,核算为相应课时计入教师工作量。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改革情况和效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内容明确为岗位聘用、评优奖励和晋级晋升等方面参考依据。